专题解说

朱自清的南京情愫

2022-01-25 15:22:08 admin 84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朝人谢玄晖对自己的诞地生发如是的感叹。千百年来,南京目睹着瓦砾荒烟的凋敝悲凉,也见证着楼台耸立、人流熙攘的繁华兴旺。曾有文人才子在此处饮酒作赋,与心上人共赏醉人月色;有漂泊歌女在此处娓娓轻吟,引得眼前人不禁拍案以示欢愉;亦有忧国思民之士于此处悲叹感慨,愁苦着国家前路的渺茫……这里历经着太多的变迁,也凝聚着多态的情感,使得无数人对此处有着别样的感触。

文学大家朱自清先生往来南京多次,自然对这里也怀揣着特别的情意。他不吝用自己的文字来描绘南京、赞美南京。他在散文《南京》中这样说道:“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诚然,产生了记忆的城市是难以忘却的,更不必说像南京这般充满着韵味与风情的城市。哪怕只匆匆一瞥它万分之一的模样,其中悠长也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秦淮河,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它的大部分都横卧在南京市内。它看着楼台起又落、旌旗扬又散,它看着周围人来人往、车流不息,它就像一位历经百态的老者,拥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淡然与超脱,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与思绪。

1923年的夏夜,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来到这里泛舟,共赏动人的秦淮月夜。朱自清先生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这样描写月色:“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在迷蒙月色的掩映下,朱自清与友人泛着精致的小舟,或是相对而坐,静静赏景;或是对月畅谈,任思绪飞扬。此时他的内心充满着宁静与美好。可秦淮河终究是不一样的。它有着静谧美好的景貌,使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也有着萧瑟冷清之氛围,叫人心生忧惧、思考良多。多年之后,俞平伯先生为《秦淮恋》一书作序时还这样写道:“我与佩弦的同题散文能流传至今实在是借了秦淮河的魅力并非我们有什么神奇的功力”果然,河中忽而靠停的一只歌舫便让当时年轻的朱自清先生乱了心绪:想要听歌,不致旁人的希望落空;另一方面却又受着很重的道德的束缚而不敢应答。他便怀着如此的情思,随着那小船在秦淮河上荡着、晃着,一如那飘向远处的轻轻的梦。他的语言隽永丰富、细腻清丽,写景时柔美之至,绘情时浅浅勾勒,使人感受到一种极梦幻、极轻柔的诗意。郁达夫先生也曾这样评价过他:“朱自清则是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一种诗意

当然,说到朱自清与南京,不得不提的便是他的成名篇《背影》。那是他在1925年时写的,但直到1928年散文集《背影》的问世它才正式被人们知晓。这篇散文记录的是发生在南京浦口火车站的一件小事,语言朴素自然,却深深地展现出亲情的纯美,让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够产生共鸣。每每读到这篇文章时,脑海中都不禁浮现出这样一个形象:黄昏中,一个年老而稍显肥胖的老人,戴着黑布帽,穿着黑色马褂和深青布棉袍,正十分艰难地爬上月台,想要给远去的儿子买一些橘子吃。买好橘子,那个背影又缓慢的远去了,直到只剩一个圆点,消失在人海之中。与儿子长久不见的父亲,一方面有照顾家里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极为挂念即将远行求学的儿子。他对茶房嘱咐再嘱咐,对当时求学的朱自清先生叮嘱再叮嘱,将自己对儿子的惦念和担心通过言行的点滴表现出来,很有生活的真切和温馨。朱自清先生后来曾说:当时我读了父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背影,一个本就充满了哀愁与伤感的意象,在朱自清的书写下更显得动人了。望着匆匆远去的父亲的背影,他似乎有些窥得生命的尽头了。他将这种背影放置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写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家庭中父亲的一生和父爱的伟大,细腻地抒写出人人心中都具有的美好亲情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家庭式的伤感与落寞,在文学史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因为历史和地理的缘由,南京的古迹甚多,也各有其特色。若想要将其看尽还颇有些自己的感触是极为难得的。可朱自清先生便是如此。在1934年,他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南京》。作家黄裳评它是一篇“高水平的介绍南京的短文。”他如数家珍地般地介绍了十朝都会南京的古今名胜和风物特点,从古味幽幽的鸡鸣寺到空濛苍茫的玄武湖,从翠绿环绕的清凉山到古韵盎然的莫愁湖,从秦淮河到明故宫,从雨花台到燕子矶,甚至芝麻烧饼和咸板鸭也在他笔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他这样在文中感叹道:“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因此,对于南京而言,他并非像一位普通的旅人一般只专注于眼前的景,静止、孤立地进行观光。他站在历史的巅峰上,将自己对于南京真诚的喜爱融于笔下,对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入木三分地拎起勾勒,语言亲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其实朱自清先生在南京的时间并不多,留下的名篇也是寥寥。正如他所说的,自己只是来来往往,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而已。可他对南京的情感并没有因此而减去分毫,反而更显得真挚可爱了。

南京,六朝兴废之地,这里有岁月磨砺的痕迹,有历史流淌的声音,亦有朱自清先生最真最纯的情愫。

作者:徐一涵


首页
产品
新闻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