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随笔

雨花英烈

2022-01-29 16:14:33 admin 28

        “南征北战,岂惧头颅断。洒血捐躯奔国难,浩气长存碧汉。迎来解放新天,共和伟业弥坚。欲保红旗不倒,今人莫忘先贤。”

     雨花台,是登高揽胜之佳地,也是兵家必争之要地;是雨花石产生之地,也是烈士洒热血之地;是南宋岳飞抗金之地,也是辛亥革命讨伐清兵之地;是国民党屠杀革命者的刑场,也是抗日战争中南京保卫战的战场;是埋葬宋元明忠骨之地,也是新中国烈士陵园之址。是人文荟萃的名胜古迹,也是后人悼念的肃穆之所。

       它历史悠久,经历过太多太多的事情。山间丽景、名士风流、青山忠骨、战争屠杀。新中国成立后,雨花台修建烈士陵园,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

        让我们看看文学中的雨花台。

 

1

        1927年之前,雨花台只是一个观赏性不高的景点,往往被三言两语带过。“草厅数间,沙土小石,堆集成丘,除带回几粒晶洁美颜的石子外……无甚可叙”。

图片关键词 


2

        1927年以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1932年高植发表的《向雨花台的路上》,描写了当时国民党对于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恐怖高压政策。文中的“我”是积极接触新文化的进步青年,但不是革命人士。“我”的朋友在广州与同乡李大成和袁素同住,都不是共产党人。袁素因为学习俄文以及有住在“嫌疑区”的朋友,被兵抓走,入狱受尽折磨,毫无尊严地游街后被枪毙在公园门口。李大成因爱人之死极度悲痛,真的从事了地下工作,最后在雨花台被杀死。

       从文章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高压态势。

         “在广州,小小的惊乱是常有的事情。往往军警搜查反动分子,结是总是枪毙一批人。这些人的命都不值一文,甚至于在街上走路也会从衣装上被认为有嫌疑。我们偶而的也为着安全计,成天不出去,托楼下的用人出去为我们买点米,买点菜,自己坐饭吃。”

        “有一次,袁素去看一位朋友,她是四川人,住在一个街中,这街我们当时叫做嫌疑区,这里常常有年青的男女无辜的被逮捕。她到那朋友家去,朋友不在家,刚出门时她遇见几个形迹可疑的男子。他们有好多人,跟在她身后一直到我们的住处。”

        普通民众尚且如此,我们可以想见革命先辈们面临的高度危险。宁可错杀,不可放过,雨花台被无辜者的鲜血浸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刑场。1934年朱自清在《南京》中写道:“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

 图片关键词


3

         雨花台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面对侵华日军的入侵,中国军队在雨花台进行了英勇悲壮的南京保卫战。战斗进行了9日、10日、11日三天,一天比一天惨烈。中国军队以英勇的爱国精神,进行殊死战斗。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表示:‘吾军以血肉之躯,与钢铁相争,伤亡之数,当然重大。目下南京全城已处猛烈轰炸之下,雨花台及紫金山附近仍在激战中。我军现正扼守雨花台山顶之炮台,猛力抵御。首都局势,仍在我军控制之下,现正坚决抵抗,我军之士气,殊为激昂。’”

        然而到12日,日军集中飞机大炮,以绝对的兵力占领了雨花台主阵地。这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我们的将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拼死抵抗,战斗到最后一刻。

图片关键词 

4

        新中国建立后,在雨花台建立了烈士陵园。在这之后关于雨花台的文学,有抒情诗、抒情散文、游记、历史、烈士传记等等,牢记历史,缅怀先烈。我们生活在新中国的羽翼下,应该牢记过去,牢记那段艰难的殊死战斗的日子,牢记那些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今天的新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赞美、感恩、缅怀,革命先烈的精神永存。国人的爱国信念永存。


       作者:姚懿君


首页
产品
新闻
联系